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九十三章 或为良相,或为良医 (第1/4页)
范仲淹的提案涉及吴淞江,白茆、茜泾、浒浦、下张、七丫等河,预计至少要调用十万役夫以及配套的地方厢军。 所谓地方厢军,也就是各州府的常备部队,厢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多是饥民,部分是流放的罪犯。 虽然冠以‘军’的名字,但厢军几乎不承担作战任务,起主要任务多是各种杂物。 与其说厢军是军队,不如说是国有的工程团队,在地方上,似筑城、修路建桥、运粮垦荒、制作兵器等任务,统归厢军。 虽然厢军的总体人数并不少,但摊到各州府,人数便不算多,似这种大工程,仅凭厢军之力,是难以完成的。 因此,范仲淹的奏疏中才有征调民夫的请求。 当然,奏疏中的提案也不是单纯的征调民夫,更像是以工代赈。 以工代赈,其实也不是什么开创性的提案,历史上以工代赈的例子,最早可以追朔到春秋战国时期。 《晏子春秋》中有记载,齐景公时,国家遭遇饥荒,晏子为民请粟,公不许。 为了救灾,晏子曲线救国,以修筑君主所用的建筑为由,让饥民获得了救助的粮食。 到了先秦时期,管仲亦有以工代赈的措施。 因此,范仲淹‘以工代赈’的论调并不算新颖,也不足以令刘娥惊奇。 真正让刘娥意外的是,范仲淹一介选人,竟然敢提出如此大胆的奏议。 范仲淹的奏疏中不止是要求征调民夫和厢军,还额外奏请了二十万石粮食。 如今,京中的米价约为300文一石。 二十万石粮食,六千万钱,也就是六万贯(足额的情况下)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