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25 (第3/4页)
优”、“良好”、“及格”之类的,没想到他穿来的南朝,竟也用的这个标准。 大概是参考了县试的名次吧,毕竟,这次大比,州学里的学生几乎都去了。 噢,对了,姜琬知道了,方才那些陌生面孔,应该是这次在县试中取得名次的庶民子弟,过了县试,他们便取得了来官办学校进学的资格。 这也是朝廷招揽人才的途径之一。 姜琬找了找自己,他的名字后面注了个“文理亦通”的四个小字,被分在次甲班,班中有二十五名同学。 第22章 真相 姜琬到今天才弄清楚,能进到官办学校来读书的,叫做生员,出身官吏阶层的子弟,生来就有入学读书的资格,有点义务教育的意思,而庶民的子弟,则需要在通过了县试之后才能进到学堂里来,大概是选拔尖者培养的意思,就有门槛了。 不仅如此,州学里的学生还是分等级的,不仅在班次上有所区别,就是在待遇上,也不相同。 “文理平通”的甲班、“文理亦通”的次甲班以及“文理略通”的乙班,这三个班级的学生,享受朝廷的补贴,每月有米粮可领,据说每年还有冬衣夏衣各一套,并发放少量银钱,除了保证基本生活之外,还能余出一点点儿钱来买灯油读书。 排在后面的“文理有疵”的次乙班的同学,没有朝廷的补贴,自己读的起书就来,读不起就算,属于爹不疼娘不爱的,不过这还不是最惨的,“文理荒谬”、“文理不通”的丙班、丙次班的同学,不仅领不到朝廷的钱,每个月还要向学校交纳一笔费用,跟私塾里的束脩差不多数目,虽然不算多,但也不是庶民子弟轻松就能拿的起的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