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理宗登基篇 (第7/7页)
全部归我所有! 南宋对此表示沉默,说实话官方只需李全表面上的臣服,最大要求不过是让李全继续扮演挡箭牌,竖在淮东、山东地面,挡住女真人及可能打过来的蒙古人…除此之外,罪名、功劳、官衔、粮饷…都无关紧要! 于是史弥远紧急任命曾是海州知州、与李全关系极好的徐晞稷为淮东制置使,命他尽最大可能安抚李全。扬州知州赵范将他从乱军中得到的制置使大印交给徐晞稷。 李全这时已从青州回到了楚州,他假意斥责了刘庆福一番,并杀掉数名叛军,上表待罪。可史弥远哪敢治他的罪?徐晞稷则更加不敢,他口口声声称呼李全为恩府、杨妙真为恩堂。 3月,此时的赵昀虽是皇帝,但外有史弥远专权、内有杨太后垂帘,他的亲政还要等到8年多后的史权臣去世。而对杨太后,当时很多人多赞扬本朝世有母后之圣。唯独杨太后的侄子杨石看出了这背后的危险“当年仁宗、哲宗都是幼年继位、英宗则是养子继位,母后临朝,宜也。而主上已19岁了,熟知民事,天下悦服。若太后垂帘,难道不怕皇上身边有小人离间之嫌吗”杨石秘密给自己的姑姑上奏章。上面详论仁宗刘太后、英宗曹太后、哲宗高太皇太后当年所以垂帘听政之由,以及汉唐等朝的太后临朝称制的得失。于是4月7日,杨太后颁下手书“吾年晚多病,志在安闲。嗣君可日御便殿听政,我便撤帘”8日,文武百官纷纷赞扬杨太后的圣断。宋理宗则在8日、11日、12日,三次请求杨太后垂帘听政,但都被杨太后拒绝。(未完待续)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