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_第二百八十章 小实验、大成果,创纪录的获得两项沃尔夫奖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百八十章 小实验、大成果,创纪录的获得两项沃尔夫奖 (第4/13页)

秀的年轻研究员,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。

    利用浮力和质量无关的特性,他们在反重力场中进行了悬浮实验测试。

    在实验最开始,没有开启反重力场的时候,一个木质铁芯的物体,悬浮在了水的正中央。

    之后,开启反重力场,物体立刻漂浮到了水面上。

    在连续几次实验以后,他们根据实验结果,确定了反重力场作用于质量而不是引力波。

    其中的原理和王浩的研究成果直接相关。

    王浩的光子架构研究,说明反重力场会让粒子产生惰性,比如,光速会降低,但是粒子惰性和反重力场并不呈正比,百分之五十的反重力场,才能让光速减慢百分之十五。1

    所以,即便是反重力场能够对浮力效果造成影响,也肯定不像是物体一样直接正比的减重。

    物体悬浮在液体中,受力自然是均衡的,可以得出公式--

    p液gV排=g。

    当实验处在反重力场中,浮力明显大于重力作用,自然就证明物体质量下降了。

    这个简单的实验研究,成果并没有百分之百的说服力,因为反重力场对于浮力的影响,并没有确定的成果。

    但是,一定程度上说服力还是非常强的。

    普朗克研究院的反重力团队,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,证明反重力场直接作用于物体的质量,成果发表出来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。

    即便王浩发表的光子结构成果中,用数据构建说明反重力的作用,是空间挤压效果的降低,但大部分学者还是更倾向于作用是引力波效果。

    现在普朗克研究院的团队,用一个实验,就说明是作用与质量,某种程度上,也证实了空间挤压效果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