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568章 大改军制 (第2/4页)
” 既然赵桓的态度如此坚定,非大改军建不可,吴宁也就不再言语,毕竟说多了,又要挨骂了。 自从赵桓登基以来,言官无罪的传统,就基本被扫进垃圾堆里了。 而且赵桓重用了大批武将,如此短的时间内,重文抑武的国策,都接近土崩瓦解了,至少朝堂上如此。 不过好在,赵桓没有一个劲儿的“拨乱反正”。 武将虽好,但容易鲁莽行事,所以赵桓规定,每一个主将身边,必须配一个文官参事。 说白了就是政委…… 赵桓厌恶的不是文官体系,而是“重文轻武”。 文武就如同阴阳一般,应当起到平衡关系,无论哪边一家独大,都将产生灾难般的后果。 至于大批留用下级武将,除了方便统筹指挥之外,还有一个深思熟虑。 下级武将多了,各司其职,兵变谋反的可能性也会降低。 毕竟大家都只管自己那一块,想要说服所有人一起造反,难度自然是大大提升。 坏处方面,则是容易造成冗余,以及互相踢皮球,推卸责任。 所以等军建大改初步完成后,还需进一步细分明确职权,尽可能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,免得有人只领饷,不干活。 根据赵桓的初步构思,整个禁军,改建成五大厢。 其中两个厢,专门负责守卫汴京,另外三个厢,专门负责征战。 守卫汴京的禁军,由赵桓直接统帅,其余兵力由殿前司执掌,说白了就是精简禁军,削弱殿前司的权力,一切权力皆向赵桓集中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