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397节 (第3/6页)
将“天文学”也放入“天理”之中。 而“明古今之经验,论今人得失”的学问,则被苏泽称之为“人文”,历史、文学和律法,都是研究“人文”的学问。 苏泽也指出,“天理”和“人文”都是两门可以通往成圣之路的学问。 穷究天理,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,就可以创造出改变世界的发现,这和儒家著书立作一样,都是一种“不朽”。 研究人文,练达人心,能够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,从人文经验中提出启迪人民的思想,同样也是“不朽”。 紧接着苏泽通过《大学》,提出了新时代的新道德。 朱熹在给四书五经做注的时候,尤其重视给大学做注疏。 他在提出了所谓的三纲和八条目,算是给后世儒家读书人提出了读书人修行的最终目标。 三纲为“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”,八条目是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。 所谓的“明明德”,就是于彰显人人本有,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。 苏泽对此进行了批判,他提出所谓的“明德”,并不是玄而又玄善恶难辨的“德性”,而是要通过思考和实践,学习有关“人文”的知识,要“明”的是万民共有的道德。 “亲民”则是要走到百姓中去,而不是脱离百姓去高谈阔论“明德”,以民为主,明社会万民的道德。 “止于至善”则不仅仅是自身修身,而是要通过“明德”和“亲民”两步,达到天下大同的“至善”境界,最终做到大公无私的道德水平。 当然这三纲只是“成圣”的目标,苏泽提出的只是一个方向。 而对于八目,苏泽则批判朱熹解释错了。 读书人要先有“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